【记者手记】当晨光掠过武康大楼的船型轮廓,整座城市仿佛被镀上一层鎏金。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历史风貌保护区,4.3平方公里的衡复风貌区犹如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,记录着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风云。
砖石篆刻的时光密码
在淮海中路1850号,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1924年设计的武康大楼(原名诺曼底公寓)依然挺拔。这座法国文艺复兴式公寓曾住过赵丹、王人美等影剧名家,其独特的30°锐角设计至今仍是建筑学界的研究范本。相距不远的黑石公寓(复兴中路1331号)完成于1924年,巴洛克风格的浮雕穹顶下,如今回荡着黑石M+音乐园区的钢琴声。
爱上海论坛 文学地图上的城市记忆
常德公寓(常德路195号)墨绿色的大门后,藏着张爱玲创作《倾城之恋》的65室。1942-1947年间,这位天才作家在此写下"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"的著名论断。而同属静安区的爱丁顿公寓(现上海作家协会),则见证了傅雷翻译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的日日夜夜。
商贾名流的时代印记
爱上海419论坛 漫步至汾阳路79号,原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(现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)的白宫式建筑令人恍如隔世。1925年落成的这栋豪宅,其彩绘玻璃穹顶耗资相当于当时200名工人全年工资。不远处的丁香花园(华山路849号)传为李鸿章为九姨太所建,园中龙墙蜿蜒的江南园林与西式别墅相映成趣。
新与旧的共生实验
近年来,衡复风貌区开展"建筑可阅读"计划:荣宅(陕西北路186号)经PRADA六年修缮重现民国首富宅邸的辉煌;建业里(建国西路496号)石库门群在保留清水红砖的同时引入嘉佩乐酒店。这种"修旧如旧"的改造模式,使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达93%,创下全国旧改典范。
上海私人品茶 【专家视角】同济大学建筑系阮仪三教授指出:"衡复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单栋建筑,更在于完整的街道肌理和生活方式。从霞飞路(今淮海中路)的法国梧桐到步高里(陕西南路287弄)的亭子间文化,这里保存着最原真的上海记忆。"
(本文系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考证完成,参考《上海百年建筑史》《梧桐树后的老房子》等专著,并获上海市档案馆支持)